鄭生來神父 公教報《天主教綠識傳人》專欄(131) |
|
殘疾奧運會:奮鬥的同行者和榜樣
殘疾人士:精神上的強者
傷健同行:基督在我們身上受頌揚
|
|
鄭生來
08年9月21日 (常年期第25主日甲年)
|
|
|
殘奧!殘奧!真「梗」耳。
可否有更好的名堂?「殘奧」,聽起來好像是有關較差的一群。
英文所用的名稱是para-lympics。Para 的意思,可以是平行(parallel)或平等。
Paralympics「平行的奧運」,是分開進行,但沒有貶抑之意,也可以考慮為「同行的奧運」,可簡稱為「同奧」或「同運」。相信要找更好的名稱,有賴有創意的人作出貢獻,但最好不再用「殘奧」的名稱。
事實上,殘疾人士的奮鬥,是出乎一般人所作的努力,他們可以作我們的榜樣。所以有人提意這奧運應被稱為super-lympics,「超級奧林匹克」運動會。
|
|
|
恐懼?
如果我們變盲,可想像我們內心的恐懼,會怕出門,行一步也會提心吊膽,更何況是跑步,幾乎是不會考慮的事。
失明的吳春苗正是以12.31秒,打破運動會紀錄,奪得女子100米T11級金牌。這T11項目正是盲人的項目。
我們是否可考慮閉上眼睛,游100米自由式的比賽?這奧運會有失明人士的游泳比賽!
|
|
一種生命:叫堅強
有一位記者,以「一種生命,叫堅強」為題,指出他在硬地滾球這項比賽中,看到一位韓國選手,只能用嘴叼著一根棍子把球從坡道上推下去。另一位來自英國的運動員甚至嘴也沒有力量,只能把棍子套在頭上,瞄準好推下去。「比賽就這樣在無聲中進行,現場觀憤怌尾R氣,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他再說:「殘疾人,也許在某些方面,讓某些人看來是弱者,但他們實際上是精神上的強者。相比這些勇敢頑強的兄弟姐妹,我們還有什爰禤璆h怨天尤人,感慨命運的不公而不努力呢?」
「有一種生命叫堅強。殘缺的花,在北京秋天媞鴝顒漪O何等絢麗多姿。」
|
|
愛,創造奇蹟
只顧消費救市,不能真正改革,只會走回頭路,必須最少增加綠色環保的要素在考慮之列。如果每個國家以一人一輛汽車為目標,這會是過份奢侈,也是不可能的事。首先要完善公眾交通工具為先。如果要使用汽車就要考慮綠色環保汽車。
中國政府正在這方面考慮。中國財政部和科技部最近宣布,在北京、上海共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並對購置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一次性的定額補助。
|
|
|
|
全人的課堂:苦難的恩賜
另一位記者說:「生命到底能承受多少苦難,人類會有多為穜j?當田徑場上那些截肢運動員邁開假肢飛奔,當坐在輪椅上的選手快速移動輪椅並幸福快樂地享受運動,在淚水慢慢浸濕雙眼的時候,你會有更深的感悟。」
「殘疾人運動員超越自身苦難,成?全人類的精神強者。沒有經歷過苦難洗禮的生命是幸運的,也是脆弱的,人性的堅韌、頑強和寬厚來自於苦難的恩賜。從這個意義上講,殘(疾)奧(運)會堪稱健全人的課堂。」
|
|
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靈
再另一位記者說:「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個盲人,體會一下,你能堅持多久?你有多洫ㄦW?這個時候,再看看樂觀頑強的盲人運動員,你會知道在錘煉人性和靈魂的階梯上,殘疾人比我們更高貴。因?生命並不只是肉體身軀,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靈。離開精神的強健,肉體只是盲目而軟弱的孤舟。」
他指出,在賽場上要高揚的,是於苦難中昂起不屈頭顱的強健精神。我們需要尊重、敬畏這種精神,理解並學習這種精神,對殘疾人發自內心的欣賞和敬重。
記者們給我們分享他們這些感受和心得,可協助我們意會,需要在社會內實現傷健同行,彼此支持、鼓勵,共同學習和成長。
|
|
中國對殘疾人士要有的態度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演講中說:「關心殘疾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他指出中國有8300萬殘疾人,而中國政府願意重視殘疾人事業,「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倡導平等,反對歧視,關懷弱者,尊重人權。」
他願意在政策措施上,「推動全社會關心關愛殘疾人,大力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他更希望以北京殘疾人奧運會為契機,「進一步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致力於維護殘疾人權益,保證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
|
香港更多殘疾人士露面
在近幾天,我發覺香港有更多殘疾人士,在街頭出現。不知道是否這次奧運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希望社會和家庭,再進一步邁向傷健同行,為雙方都有好處。
|
|
|
傷健同行:基督在我們身上受頌揚
為基督徒來說,歧視殘疾人士,是罪行,而需要改變。這改變同時是歸向天主,也會變成是在祂的仁慈之內:「罪人應離開自己的行徑,惡人該拋棄自己的思念,來歸附上主,好讓上主憐憫他;來歸附我們的天主,因為他是富於仁慈的。」(依55:7)
|
|
像殘疾人士一樣,基督徒需要學習,在順境或逆境,都要奮鬥做好,尤其在逆境,更要努力奮鬥,也是與死而復活的基督同行,願基督的精神實現在我們的身上。這精神和態度,如同是聖保祿所說:「我或生或死,總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頌揚。」(斐1:20)
與天地人(天主、大地和各方的人)重建愛與尊重的關係,是深層的綠色生活方式和精神,是活於天主內的生活。
|
|
摘自公教報2008年9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