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生來神父 公教報《天主教綠識傳人》專欄(118) |
|
世界糧食安全峰會:解決飢餓問題
「馬鈴薯」:可解決饑荒的食物
以積極面對消極的力量
|
|
鄭生來
2008年6月22日 (常年期第12主日甲年)
|
|
上週本欄提過,速食麵既無營養亦要熱水沖泡,反而番薯乾有豐富的營養亦無需沖泡,適合作為賑災食物。中國可考慮多提倡以太陽曬乾而非加工的番薯乾作為健康零食,更歡迎成為常用手信。這會打好基礎,方便大量預留番薯乾作為賑災緊急之用,而災民會知道這是好東西。
今年是聯合國國際「馬鈴薯」年,以馬鈴薯作為解決飢荒的食物。聯合國於今年6月3-5日也召開了一個「世界糧食安全峰會」。
|
|
| 世界糧食安全峰會:要消除飢餓問題
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的國際糧價「漲潮」,來勢兇猛。僅在非洲大陸,預計將有3,000萬人因而面臨飢餓的威脅。再加上石油價格上漲的通脹壓力,多個發展中國家掀起了社會動盪。面對如此的形勢,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其他國際組織共同召開「世界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戰」高層會議,有來自全球18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代表參加,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及4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領導人。
國際糧價上漲有多種因素,引起峰會內多方面的爭論;箇中要素有人口增長、土地缺乏、水資源緊缺、投入不足、糧食需求增長、生物能源快速發展、國際石油價格上漲、食物投機資本炒作、全球氣候變化、都市化和亞洲飲食習慣變西化的趨勢等。
|
|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呼籲,需要糧食的援助和增加在農業方面的投資。他問:為何全球2006年的軍費達到1萬2千億美元,而籌不到每年所需的300億美元來給8.62億飢民,讓他們可以享受他們最基本的人權,就是得到食物的權利,亦是生存的權利?相反地,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投資援助計劃正在遞減。
會議經過多方面的爭議後,還是沒有徹底的結果。大會宣示「我們承諾在今天和未來消除飢餓,保障所有人能夠獲得食物」。宣言也強調,「我們重申不能容忍當今世界仍有8億6千2百萬人食物不足」。各國同意必須緊急地防止糧價飆升導致飢荒。但實質要等到今年另一些會議,才知道會否有進一步的實際做法。
中國方面,由中國農業部部長孫政才發言。他肯定中國會盡所能,向緊急缺糧的國家提供捐贈和糧食援助,積極以農業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和糧食生產水準。
他強調,農業的最基本功能是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溫飽需要。利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加劇了糧食供求矛盾,可引發更多更深遠的問題。要統籌考慮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中國將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嚴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糧油產品生產生物燃料,堅持充分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農村廢棄物發展生物質能源。
最後,他提出值得參考的五點:(1) 世界各國應更加重視糧食安全,將農業放到更重要的位置;(2)
應加強農業和糧食多層次國際合作力度,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應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3) 應把糧食安全放在首位,科學引導生物能源產業發展;(4)
應本著「共同發展」精神,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5) 應完善糧食貿易,進一步改善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加快「多哈」回合談判進程,實現合作。
|
|
「馬鈴薯」:營養全面而可解決飢荒的食物
聯合國定了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因為馬鈴薯容易耕種,對土壤適應性較強,營養豐富及全面,可成為解決飢荒的食物。
馬鈴薯在17世紀,已傳到中國,名稱因地各異,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廣東及香港稱之為「薯仔」。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了重要作用。
|
|
|
與番薯一樣,雖然視為窮人的食物,馬鈴薯營養很豐富,是上等的健康食物。
馬鈴薯含有澱粉、蛋白質、磷、鐵、無機鹽、多種維生素。其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能很好地為人體所吸收,它所含的維生素C比去皮的蘋果高一倍。古時出海遠航的人,為免發生壞血病,都隨身帶著馬鈴薯。一個人吃200至300克鮮馬鈴薯,就可補償他一晝夜裡維生素C的消耗。幾乎不含脂肪,熱量不高但卻極易飽足。而維他命B群、C含量高,鉀含量是香蕉中含量的兩倍。馬鈴薯的各種營養成份比例平衡,而且全面,是完整的食物(complete
food),有營養學家視為十大最佳食品之一。
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部發現, 馬鈴薯中含兩種特殊的酚類和類物質,進入人體後,類成份把致癌物改變為水溶性物質而排出體外;酚類成份則是抑制了致癌物本身的代謝而發揮抗癌作用。以大鼠和小鼠作實驗,發現馬鈴薯中的上述兩種成分,可使動物體內的抗致癌物能力提高八倍之多。馬鈴薯汁是極佳的制酸劑,德人用以治療消化不良,市面有書籍介紹其效用。
|
|
積極的力量要比消極的力量更為巨大
富有國口頭上願意關心全球飢餓問題,但積極性不足。
教宗本篤十六世向糧食峰會致函,指出世界資源極豐富,現時的飢餓和營養不良的情況,是不能接受的。世界現有的生產力、資源和知識,是足夠充分解決這些問題和有關後遺症。他呼籲更透明的合作,縮窄正在增加中的貧富懸殊距離,而繼續所需的結構性改革。得到食物是人基本權利,與保障和保護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全球農產品的增長,是需要有效的分配,才起到作用。教宗說,天主教教會是願意在這方面把自己的一分力與大家的努力合起來。
|
|
|
類負面和破壞的行為可使我們變得消極,但在基督內所得到的希望,比這消極力量的影響力更為巨大。所以信徒怕承認基督,是自己的損失(瑪10:31-32),反而應肯定基督給予的恩寵和恩惠,會更豐富地洋溢在我們的身上:「天主的恩寵和那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寵所施與的恩惠,更要豐富地洋溢到大眾身上。」(羅5:15) |
|
摘自公教報2008年6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