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公教報文章
梵二的突破 (最新)
向上週 (最新)
人類生命 (最新)
宇宙團體歷史觀
建屏封樓的自困
重建天地人的關係
大回歸
讚賞、祝福與感恩
好消息!
豬牛價格上升
熱死人
政府將會重視保育?
八八八八八奧運
快樂呼吸一下
全球化夥伴關係
開放、不停滯
地球暖化
宗教的真諦
智慧•失敗
教宗高調要求
人的需要
創造者也尊重生命
生命珍貴勿自殺
與大自然溝通聯繫
少數民族運動會
祝賀徐神父
嫦娥一號
聖母誕下耶穌 
不關心環境
死亡•生命天國
不要把電視機淪為電子垃圾
對兒童的疏忽
崇拜偉人
教宗聖誕講道
生命是苦

祝賀湯主教

暴風雪災害
新年新希望新努力
教宗再提環保
印度不環保
巴西
復活與死亡
濫伐森林
破壞環境

其他

鄭生來神父 公教報《天主教綠識傳人》專欄(085)
與大自然溝通聯繫的必需性
胡錦濤「科學發展觀」:不再忽視生態環境
廿一世紀的聖母

鄭生來

2007年11月04日 (丙年)


下年四時,肚子有點餓,拿蜜瓜吃,有隻比蚊子還要細小很多的昆蟲飛近碗邊,離我鼻子不夠一尺,停在空中,對著食物,像肚餓想吃。我不知道怎樣應付牠,隨意用手撥開牠。飛開了但很快又回來,停在相近的位置,牠的小翅膀不斷在舞動,很活潑。我再撥開牠,牠又再回來,好像什麼也不怕。我重覆撥開牠幾次,牠依然回來,停在差不多的位置,對著我和我正在進食的蜜瓜。我想,不妨與牠分享,卻不知如何與牠溝通。我先切一小塊蜜瓜,看看可以如何讓牠吃,最後我還是什麼也做不來,而我亦不願意牠進入我的碗,因為怕牠身上的不潔淨對我不
利。可能是因為心懷懼怕,沒有找出更多方法嘗試與牠溝通或讓牠吃蜜瓜。如果有下一次,我會以說話中的語氣嘗試溝通,或嘗試導引他到切開的小塊蜜瓜。結果會如何仍是未知之數,但應是一個學習和有趣的良機。
 
與大自然溝通聯繫


這次令我更體會自己的溝通能力很有限。然而,與人和大自然溝通聯繫,是極重要的事情。一個最大的極刑,是孤立一個人,把他困在一個地方,與人和其他事物隔離,使他失去方向感,找不到任可定位點。

我們是依靠他人和周圍的環境,包括顏色等等,定立我們的方向感和定位點。我們亦要與他人和周圍環境聯繫和溝通,才可以找到自己和有所發展。我們愈是封閉和視野狹窄,愈難找到自己,愈難成長,愈難應付困境和憂鬱,愈難應付和打

消自殺的念頭。所以破壞環境,與環境割離,對大自然無動於衷,不懂得欣賞、珍惜、照顧,最後是多方面對自己不利,害了自己。
 
中國新的歷史起點:不能離棄環境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的發展和突破,中國意識到經濟發展不能不同時重視環境,破壞環境的經濟運行方式,是沒有將來,對現代人和後代有害無益。

國家主席胡錦濤強調,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他提倡以「科學發展觀」,進行可持續的發展。

十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接受了這「科學發展觀」,納入新修訂修的中國憲章。

 
「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以人為本,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造福人民,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在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的同時,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這強調了要走上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中國教會不妨考慮在這方面積極參與和貢獻。

 

 
廿一世紀的聖母

十月聖母玫瑰月剛過去,我們亦需要考慮在這廿一世紀的時代,聖母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與中國的「科學發展觀」,可以有什麼的關係?

聖母的愛,肯定是包含全人類,會否不理會生態環境?聖母肯定愛天主,她的母愛也包括愛全人類和愛護大地。所以廿一世紀的聖母玫瑰月,應帶出聖母的母愛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和意義。

天主聖子降生成人,第一個接觸點,是經由聖母的母胎,具體地和物質地進入這世界,成為大自然和人類具體可見的一分子。聖保祿和聖若望,意會基督宇宙性的幅度,「天地人」具體地在基督內合一。

聖母誕下耶穌,按天父的旨意和聖神的能力,開創了新的階段。在這廿一世紀,天主願意孕育什麼,願意什麼誕生?天主在廿一世紀的教會內,希望誕下怎樣的新生命、新事物?

聖母瑪利亞接受天使的訊息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

教會需要留意時代的的徵兆,辨認廿一世紀的訊息,找尋天主的旨意,效法聖母,願意天主的旨意成就於教會。


按今年多方面的跡象,關心生態環境,肯定是其中一件天主要我們做的事情。隨著而來的一年會更肯定這方面。教會不能逃避,必須讓關心天主的創造進入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祈禱之內,這會使教會和個別基督徒的信仰更成熟、胸襟更廣闊、靈性體會更深刻。

摘自公教報2007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