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公教報文章
梵二的突破 (最新)
向上週 (最新)
人類生命 (最新)
宇宙團體歷史觀
建屏封樓的自困
重建天地人的關係
大回歸
讚賞、祝福與感恩
好消息!
豬牛價格上升
熱死人
政府將會重視保育?
八八八八八奧運
快樂呼吸一下
全球化夥伴關係
開放、不停滯
地球暖化
宗教的真諦
智慧•失敗
教宗高調要求
人的需要
創造者也尊重生命
生命珍貴勿自殺
與大自然溝通聯繫
少數民族運動會
祝賀徐神父
嫦娥一號
聖母誕下耶穌 
不關心環境
死亡•生命天國
不要把電視機淪為電子垃圾
對兒童的疏忽
崇拜偉人
教宗聖誕講道
生命是苦

祝賀湯主教

暴風雪災害
新年新希望新努力
教宗再提環保
印度不環保
巴西
復活與死亡
濫伐森林
破壞環境

其他

鄭生來神父 公教報《天主教綠識傳人》專欄(083)
創造者也尊重生命的珍貴
人對貓的生命卻任意妄為?
信德感恩不求回報

鄭生來

2007年10月21日 (丙年)


生命是在天主的創造進化中演變出來。生命珍貴,人要懂得尊重和珍惜。

報章最近報導,成功製造出人工染色體的大突破,會掀起很大的爭論。人應否試圖製造生命?是禍是福?肯定要好好監管。

 
創造者也要尊重生命的珍貴
整個創造是在互動中運行。人的創研是使用現有的物體進行,也離不開這互動的規律,這是天主創造的奧妙。在研製上述的人工染色體的過程中,科學家也發現物體與環境的互動運行,變化的可能性複雜無窮,不易預測。所以人在創研中要謹慎,不能任意妄為。如果有一天,人真的以所謂「死」的化學物質研製出生命,人一樣要珍視這生命,珍視這生命與環境互動的運行,對人、對其他生命、對整個環境和後代的影響要珍視。人在某方面做了創造者,更要懂得尊重、珍惜、照顧。
 
人對貓的生命不能任意妄為

人對貓的生命持什麼態度?吃貓的人,會否尊重貓的生命?抑或可胡作胡為?
香港法律是不許虐待任何動物,我們對生命要有基本的尊重。

今年四月,一位學校廚師遭一隻小貓抓傷,他盛怒下三次把牠摔倒地上,直至小貓不動,把牠丟進垃圾箱。有女途人目睹而投訴。廚師最後被判監廿一日及罰款五千元。被告求情,指自己「不小心誤觸法律」。但裁判官卻怒斥被告,指出他並非一時大意犯錯,根本無必要奪去一隻貓的小生命。

人要尊重生命,不能虐待動物,也要學習尊重珍惜大自然,為自己為後代子孫也有好處

。希望香港法律將來的發展,更會保護大自然不斷循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及其可持續性,保衛土地的肥沃,嚴厲處理削弱土地肥沃的行為和措施。

頂尖的科學家重視研創。他們更要重視以這創作力使生命變得更好。人與大自然必需是彼此豐盛的關係。

 
信德
我們的缺點可使問題變得更困難,亦可創造新的困難。我們的有限和缺點,可以使我們看不清問題的關鍵,可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停在小圈子的利益內,而疏忽大體。但全球化的趨勢,地球暖化的危機,基因的研


究和應用等等,是需要廣闊的胸襟、視野和思維,才能好好處理、運用和應付。

耶穌規勸宗徒不要引人跌倒,也要寬恕人:如果自己的兄弟「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路17:1-4)。

宗徒們知道自己的有限,而要求耶穌:「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路17:5)

耶穌的回答是:「如果你們有信德像芥子那樣大,即使你們給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 它也會服從你們的」(路17:6)。

芥子是二十分之一英吋那麼細小,一口氣可吹起。

這麼細微的信德,怎樣可以有那麼大的威力?是涉及心靈深處匯聚的焦點,是天主的能量與自己的能量的匯聚,可以威力無比。但這匯聚點的發揮不能扯上賣弄應用。對於有缺點的人,是掙扎實踐對人無限次的寬恕而發揮的能量。雖然知道自己是有限,可放心去做,放膽嘗試。對於地球暖化、綠色環保和生活方式的問題、愛的實踐等等,我們可以這個信德,放開懷抱投身面對。

然而,我們對從自己的有限和缺點可產生的盲點、障礙或「小氣」,要保持驚覺。

這信德的能量不能只來自讀經分享的說話或其他外在的事,而是來自內心匯聚的焦點,天主的能量與自己結合的力量。如果能更深入體會,可以意會也是與宇宙結合的匯聚,是與宇宙性的基督結合,是與「天地人」合一所產生的能量。

 
感恩、不求回報

在以上的境界,我們可以學會不求回報。我們關心人和大地是份內的事,不求回報,只求大家好。

耶穌用了奴隸制度背境的例子作比喻,聽來不順耳。奴隸做完又要做,主人不會說聲多謝,奴隸也不需期望。(路17:7-10)

但他人為我們做事,無論是工人或親人,我們都應說多謝,對人對天主對大地都要有感恩之情。不能忽視。

但耶穌想說什麼?他人為我們做事,我們應感謝。

我們為人做事,最好他們也說聲多謝。但如果我們關心人的條件,是要他人說多謝,那就可以產生不少問題。如果丈夫為太太做點事,而心內要求她一定要感謝他,但太太一時大意而沒有說多謝,丈夫會很生氣。好事變壞事,主因是要求他人的感激。如果關心他人而不求回報,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問題。

最好是大家學會彼此關心,互相感謝。但不求回報,不硬要他人表示謝意,會減少不必要的磨擦。

在學習不要求回報過程中,我們會變得更大方,更接受關心人和大地是我們份內的事。

 

摘自公教報2007年10月21日